遂宁兴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主题教育
首页 > 党群之窗 > 主题教育

主题教育│今日学“习”专栏

2023-10-16 105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

节选第五专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和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1115日至2023315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演讲、谈话、文章、贺信、指示、批示等410多篇重要文献,分18个专题,共计1031段论述。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专题摘编》的框架结构,为我们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精髓要义提供了重要遵循。18个专题,总体上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专题为第一部分,第二到第四专题为第二部分,第五到第十七专题为第三部分,第十八专题为第四部分。四个部分前后衔接,相互贯通,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既讲学什么、又讲怎么学,形成一个科学系统、逻辑严密、有机统一的整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专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2014129),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33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10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3-24

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这种需求又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供给变革又不断催生新的需求。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应该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应该实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71218),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15-216

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这次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3119),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4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努力在实践中破解这道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2015112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第64

要历史地、发展地、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存在的各类资本及其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资本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必须认识到,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正确处理不同形态资本之间的关系,在性质上要区分,在定位上要明确,规范和引导各类资本健康发展。

——《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202242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219

三、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20151029),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2-43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党中央作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安排,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不是要求各地都搞省内、市内、县内的自我小循环。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起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不能搞小而全”,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

——《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1029),《求是》杂志2022年第17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三者紧密关联。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20211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78

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 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希望同志们共同努力,把这件大事抓好。

——《对新常态怎么看,新常态怎么干》(20151218),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7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深入学习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118),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央文献出版社 2021年版,第98-99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10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4

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201710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5-26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下决心调整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为了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

——《把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做好》(2018921),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275

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概括地讲:未来五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我们必须深刻领会党中央这一战略部署,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位置。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0221223),《求是》杂志2023年第6

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涉及全国的大范围社会进程,一开始就要制定并坚持好正确原则,一旦走偏,要纠正起来就很难了。城镇化不同于其他建设,房子造起来了,路开通了,水泥地铺上了,要走回头路就很难了。基本原则,我看主要是四条。一是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二是优化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三是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四是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不能千城一面、万楼一貌。

——《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3121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92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路要明确,建立硬约束,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要促进要素在区域之间流动,增强发展统筹度和整体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要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产业发展要体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推进要有力,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整体推动,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2016126),《人民日报》2016127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

——《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2019826),《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90